???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實施,鄉村振興開始進入具有組織保證、法治保障的新局面。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法治的保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鄉村法治教育,提高農民整體法治素養,打造具有高度法治觀念的農村工作者隊伍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變革鄉村法治教育理念。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農村的法治宣傳教育不能只注重聚焦于打擊某一時期比較集中突出的違法犯罪行為,如盜竊農業生產資料和農作物、森林防火、焚燒秸稈等,單純宣傳強調法律的懲罰措施和威懾作用。鄉村法治教育要轉變為培養農民的權利意識、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既強調法律對違法者的懲罰,更要宣傳法律對農民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讓農民感到法律對自己“有用”,激發他們對法律的熱愛,自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
第二,革新鄉村法治教育內容。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有效推進,農民的權利意識逐步覺醒。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觀念的多元化使傳統的法治教育內容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當前需要,必須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打造全新的鄉村法治教育內容。應該針對當前農村突出存在的法律問題,如婚姻家庭相關的未成年子女撫養、養老和繼承糾紛,隨著“三權”分置改革帶來的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產權爭議增多,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勞動爭議、養殖種植、環境污染糾紛凸顯等,打造法治教育內容。因此,在法治宣傳教育中,應針對普遍性突出問題,通過編寫發放實用性強的法律手冊、典型案例集錦等,使農民自覺尋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維護合法權益,有利于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第三,營造鄉村法治文化氛圍。文化傳統和文化特性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法律根植于文化之中。針對農民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文化層次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法治教育形式:老年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占留守鄉村人口的比例很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強,應該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法治教育,如戲曲、評書、電視劇等藝術形式;鄉村的年輕人雖然人數相對較少,卻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須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通過互聯網,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游戲等多媒體工具,利用青年人愛上網的特點,增強網絡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此外,利用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噴繪法治宣傳教育標語、漫畫,建設法治小廣場、法治長廊等;通過村民議事堂、鄉村書屋、鄉村舞臺、講堂宣講法治故事、典型案例,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法治教育活動,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第四,健全鄉村法治教育制度。根據《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要求,健全普法責任制,落實鄉村法治教育的主體責任。根據《鄉村振興促進法》的規定,鼓勵鄉鎮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員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梢越Y合已有的“三下鄉”活動、大學生村官制度、“第一書記”制度、鄉村“流動法庭”制度等,以鄉鎮司法所為依托推動設立鄉村法律公共服務站,聘請相關群體中有良好法治素養的人員作為鄉村法治宣傳員和人民調解員,或者設立專門的“法治專員”,進行法治宣傳教育,使他們成為宣傳法治精神的“廣播員”,化解社會矛盾的“消防員”。
第五,提高鄉村振興干部隊伍的法治素養?;鶎痈刹糠ㄖ嗡仞B的高低影響廣大農民對法治的信心和信仰。必須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以法治鄉村建設助推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善治鄉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全面依法治國研究”18JD710070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劉現華,系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